总第21

凤凰镜距离第 021 期

我愿作为碧血凝青史

1 /

  • 调整你的温度

    36℃

  • 【凤凰陕西出品】尽管战争岁月已过去,尽管老人们一生坎坷受尽磨难,但他们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军人。曾经浴血奋战的勇士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翁,参与过抗战的英雄,暮年或已离去,不是每个拿枪的人都会成为英雄,就像不是每一颗子弹都会换来勋章,时间让枪林弹雨的日子成为过去,但抗战的故事依旧活着,活的更加明艳。纪念抗战老兵,见证故事的力量。(图片来源:阳光报)

  • 【于亚平】在西安北郊一处自建的简陋院子里,95岁的抗战老兵于亚平和他的老伴生活在这里已20多年。来到老人家时,老人正坐在门口乘凉。老伴说,老人去年得了重病,现在行动不便,说话也很困难。说起自己抗战的经历,老人在纸上写下“细菌战”、“小东京”几个字,他说这两件事最让他刻骨铭心。 图为于亚平老人手写的日本向中国投降书。

  • 于亚平老人喜欢乐器,平时他喜欢自己弹唱。在家里放着古筝、琵琶、古琴等四件乐器,由于长时间没有用,乐器上落了一层灰。老伴说,这是他的四件宝贝,他年轻时就爱这个,最爱弹唱《满江红》。来访者描述,“几年前的一天,下很大的暴雨,我来时,于老坐在屋门口,大声弹唱着 《满江红》”,那天外面的雨声,老人悲壮大气的歌声,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 老人曾讲,当兵是光荣的事,为国抗战也是应该的,就算战死沙场也一点都不畏惧。因经历了许多事情,老人的心胸很是开阔,现在孙子辈的也是研究生了,老人也喜欢向他们讲述以前的经历和历史。当被问及还有什么愿望时,于老沉默了一会儿,用颤抖的声音说了一句:“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并庄重的敬礼,标准、有力。来访者为于亚平老人擦去嘴角的口水。

  • 【张耀】和多数上了年岁的老人一样,89岁的张耀会偶尔“犯糊涂”,但和多数老兵一样,他又一直很“记事”,糊涂的是日常的生活琐事,记事的是那段不能忘却的岁月。他是一名坦克兵,参加过1949开国典礼的阅兵仪式,他也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常常打岔,半夜不睡觉盯着电视发呆,偶尔还会给姑娘们“摆个脸”。敬军礼时,张耀老人整了整衣服,然后坚持要站起来敬礼。

  • 老先生今年89岁,17岁时,以中学生身份在西安参军,远赴缅甸征战,被选为了坦克兵。1949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六一0四部队任机械调整员。老先生的妻子去世20多年了,二女儿张小梅一直照顾着老先生,她说父亲有时候很执拗,“不想留在北京,不爱当官,只愿当技术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成绩出色,张耀作为坦克兵,参加了10月1日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如今,再回忆起那段历史时,老先生说自己非常自豪,觉得这一辈子都值了。

  • 女儿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他老战友见面,没有其他。”因为年岁已大,老先生目前除了腿脚不方便,还患有高血压,每天得在二女儿的提醒下按时吃药。说起有什么愿望,老人顿了顿,说自己现在衣食无忧,也没什么困难,只是有时候会特别想念他的那些老战友。二女儿说:“前几天,院里有人说9月在北京有一个老兵见面会,他说想去呢,但人家好像只要身体硬朗的,他挺失望的,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他老战友见面,没有其他。”

  • 【何耀华】“身为中华儿女,当保家卫国。”何老说,当时还在初中的他,就是同学的这句话,让他放弃学业,从而选择了报考军校。“那时候,日本军队逼近潼关,西安接连遭到轰炸,西安城里人心惶惶。”和同学商量之后,他们一致认为,先要学习军事技术,才能保家卫国,于是何耀华和其他同学一起报考了王曲的黄埔七分校。老兵何耀华敬军礼时动作干净利索。

  • 今年75岁的何桂贤是何老的大女儿,从医数十年,对养生很是在乎,不仅把父亲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还严格饮食,规律作息时间,父亲早上七点左右起床,八点吃早饭,之后看书、看报;到了十点半左右,到外面走走逛逛; 十一点回到家,小睡一觉;接近下午一点吃午饭,饭后再次下楼溜达,四点半再回家休息。晚上六点多吃晚饭,九点多睡觉。何桂贤说,连衣柜都要亲自动手收拾,“收拾的整整齐齐,比我自己的衣柜都整齐。”

  • 说起爱好,何老指了指阳台上的麻将桌,“原来家里是没有麻将桌的,他喜欢打麻将,说锻炼脑筋。 前几年还老去楼下和一群老人打牌,现在年纪大了,别人也不敢跟他玩了,我们就在他房间的阳台上放了一台麻将桌”,何桂贤说。何老非常喜欢看反映抗战的电视剧。“如果看到电视上正演着日本人的暴行的时候,他会用手指着电视大声地“啊……啊”,有时也会骂上两句,也会指着电视说人家拍的不对。”

  • 【王志恭】王志恭的父亲43岁便因积劳成疾离世,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在西安城里靠要饭活命。1933年,那年王志恭16岁,有一天在西大街要饭时,突然看见一位军官的背包掉在了地上,王志恭急忙拾起递给他,好心的军官看他长得机灵,就问他“你想吃饱饭不?”王志恭看这个人没有恶意,就答“想”,“你想当兵不?”王志恭爽快地回答:“只要能吃饱肚子,干啥都行。”经过母亲同意后王志恭给连长当了一名勤务兵。

  • 谈到抗战经历时,老人的表情沉重了许多。女儿说老人性格倔强,平日里不苟言笑,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但凡说到抗战,他就来了精神。“七七事变”后,王志恭跟随国民革命军第38军第17师师长赵寿山将军东出潼关奔赴抗日前线。娘子关,是山西和河北之间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10月中旬,驻守雪花山的38军教导团与日军接火。日军牛岛的一个联队率领部队向娘子关发起全面进攻,受到陕西官兵的猛烈还击。

  • 李兴茂《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王志恭老人比我的父亲大三岁,我亲切地称他‘王伯’。对于王伯,在我幼年时,觉得他是一位慈祥的父辈,同时,又是我心中的英雄;在我青年时代,王伯是我仪容的表率,不失军人风姿,不亢不卑,遇事不惊。”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他们的口述资料,梳理那段历史,既是为了缅怀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先烈,也是为了给这些幸存的抗日英雄,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 【戴渔舟】老先生今年97岁,1940年考入黄埔军校,是黄埔十七期十二总队的学员,1943年3月被分配到西安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部补充团(后改名为特务团和警卫团)二营六连任见习官,三个月后调升到警卫营一连任三排少尉排长。解放后,老人考入了西安师范,毕业后一直任教小学老师,直到1979年退休。 “战争非常残酷,你们这群孩子,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拍了拍来访者的肩膀,老先生缓缓地说道。

  • 2007年,有一个小孩在解放路走丢了,老先生当时在锻炼的路上碰到了这个孩子,“我把娃娃领到派出所的时候,人家说把这小孩留在所里不好,后来我只能把娃领回家,养了几天,直到后来找到小孩的父母。”老先生的儿子说,当时家长来领孩子走的时候,老人心里舍不得孩子,还难过了好几天。图为戴渔舟老人敬军礼依然很标准。

  • 老先生说,他们家里至少有18个大学生,他有五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发展他都非常满意。他常常把“不求金玉贵,但求子孙贤”挂在嘴上,除此之外,他心里还时刻惦念着“中国梦”。“现在生活这么好,我就一个愿望,希望祖国繁荣富强,兴旺发达,然后我好好活着就行,我的奋斗目标是103岁,我觉得应该可以实现,到时候咱们再见!”说完这句,老先生又笑了,看着我们的摄影师给他拍照,他还双手合十向其表示感谢。

  • 【刘怀斌】初见刘怀斌老人,他穿着白底色衬衣,黑色长裤,略微浮肿的脚上穿着拖鞋。老人瘦削,但气色不错,因年事已高,老人最近老年痴呆的现象加重,鼻子里一直插着氧气管,引流尿袋就系在身上。刘怀斌老人眉毛黑白参半,长而浓密,有着长寿的标志。右眼被日本的毒气弹伤害,左眼也因为眼底黄斑血管出血,而只能模糊看到一部分。耳朵已经完全听不见了。

  • 见到刘怀斌老人,才真正明白了儿子刘选平的良苦用心,用小儿媳的话说:“从前两年开始,老人说起过去打仗时候的事情,往往激动的全身发抖,如今他越老越像个小孩,特别喜欢家里人多,关爱老兵的志愿者来看他,你们记者来采访他,他都很高兴。”说话间,刘老看见了站在窗台边的小儿媳,轻轻地唤她的昵称:“小宝宝、小宝宝……”儿媳急忙上前拉着拉人的手,继续说:“他现在特别依赖家人。”

  • 当询问老人最高兴的事,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抗战胜利了,人民解放了。”儿子笑着说:“他曾告诉我当年拉他当壮丁上前线的时候他是抗拒的,但真的打起了仗,他不后悔。我能感觉到老父亲一直有一种自豪感在里面。”

  • 【李展】1921年1月31日,李展出生在山西省平遥县西张赵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在邻居的做媒下,和邻村的王庆生订了亲,王庆生是进步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6岁的李展参加了太原市国民师范内举办的军政训练班,用名赵碧梧,在学校中,她不仅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同时也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接受了抗日救亡的思想。全面抗战爆发后,李展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被编入一总队二大队四中队三排。

  • 【谭淑珍】今年85岁,是已故原兰州军区副政委卜占亚的妻子,离休前是兰州军区第一医院副政委。 7月7日上午11时,在西安市翠华路的兰州军区某干休所,听说记者采访,谭淑珍老人很热情,将我们带到家里客厅。绿色的短袖,黑色的裤子,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谭淑珍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老人告诉来访者,自己身体不是很好。“我刚做了心脏手术,装了两个支架。“老人说着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

  • 【姚志平】老人说:“我出生在民国14年(1925年),因为那时候农村家里穷,母亲都没有记住自己的具体生日,就给自己定了个农历正月二十的生日。我们兄妹一共6个,那时候家里很穷,经常饿肚子,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只读过两年书。”“1940年的时候,国民党来我们村抓壮丁,15岁的我被抓走,从此变成了一个兵。当时国民党一次在我们县里抓走了一百三十多人呢,结果最后大部分都跑回来,就剩下我们几个了。”

  • 姚志平老人说他还有一个老战友也在高陵县,这个老战友比他大3岁,是一起被“拉壮丁”进入国民党第16军的。老人说:“虽然在同一个县,可是我们已经有6年没有见过面了,也不知道现在还活着没?”记者说:“老大爷,你想不想见你老战友呢?”姚志平老人说:“当然想见啦,我们是75年的老战友了,只不过儿子在外地打工没人带我去。”

往期回顾

  • [第20期]

    黄土地雕琢出的“石头城”

  • [第19期]

    陕北民间婚俗

  • [第18期]

    高考进行时

  • [第17期]

    来自中西亚的“眼睛”

  • [第16期]

    西洽进行时·凤凰在现场

  • [第15期]

    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

  • [第14期]

    故事·佛典东渡

  • [第13期]

    故事·佛陀诞生

  • [第12期]

    十尊菩萨与“法器”

  • [第11期]

    佛光浮沉 珍宝再现

  • [第10期]

    三德六味 禅悦为食

  • [第09期]

    春风十里 书之“姝”途

  • [第08期]

    记得住乡愁

  • [第07期]

    你本来就很美

  • [第06期]

    重走习大大的来陕路

  • [第05期]

    艺考“不易考”

  • [第04期]

    关中农村“老之俏”

  • [第03期]

    生死状

  • [第02期]

    调酒师:一斟一酌玩转夜色

  • [第01期]

    AST涂鸦:我们不是艺术家

  • 地址:西安市高新一路创新大厦N204室
  • 联系电话:029-89388087

投稿规则

如果你身边有奇闻异事或温暖感人的故事,请提供给我们拍摄线索或图片,我们将在作品后为你标注署名并且有机会获得由凤凰陕西提供的精美奖品哦。



凤凰网城市联盟监督电话:010-60676727 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huly@ifeng.com
凤凰新媒体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Phoenix New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